中新网哈尔滨11月30日电 (耿新 记者 刘锡菊)30日,记者从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召开的“牢记嘱托,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一一打造“冰雪文化之都”专场上获悉,哈尔滨市将通过“五个一工程”高质量加速冰雪经济发展,做强冰雪体育,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
发布会现场。哈尔滨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为更好地整合冰雪优势资源,聚焦冰雪经济发展,哈尔滨制定了《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及年度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冰雪经济和建设‘冰雪文化之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大伟介绍说,哈尔滨市统筹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四大重点冰雪产业发展集群,成功申办第九届亚冬会,建成哈尔滨冰雪文化博物馆、哈尔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园。
据悉,2022-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33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冰雪旅游市场呈现出加速回暖、复苏强劲的局面。同时加速完善冰雪金融、冰雪智库、冰雪经贸、冰雪培训等多个冰雪产业配套服务,形成“4+N”产业发展模式。2022年,哈尔滨市冰雪经济总规模达717亿元。2023-2024年度冰雪季,哈尔滨市将以“约会哈尔滨·冰雪暖世界”为主题,以“龙年游冰城·一起迎亚冬”为主线,布局四大活动篇章,构建七大板块,推出百余项冰雪活动,全力打造国际化一流冰雪旅游目的地。
在开展冰雪教育方面,富有哈尔滨市特色的校园冰雪体育运动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哈尔滨市持续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进入冬季,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课及时转换为冰雪体育课,将冰雪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并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条件开设滑冰必修课,滑雪、冰壶、冰球等项目选修课。目前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冰雪课程开课率100%。哈尔滨市聘请冰雪运动教练员、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中小学校园,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运动队训练等方面,指导学校提高冰雪项目教学水平和训练质量。目前,该市共有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27所、国家级冰雪特色学校74所、省级冰雪特色学校74所、市级冰雪特色学校150所、冰球特色学校120所。
蓬勃发展的冰雪经济,迎来了多元化的业态升级,延伸到了冰雪装备制造和智能服务等领域。
“目前,哈市冰雪装备制造业形成以冰刀、雪板、冰壶为主的冰雪运动装备和以索道、魔毯、滑雪机、造雪制冰设备为主的冰雪场地装备两大产业体系。主要产品包括索道机械配件、雪道坐牵系统、冰场设计安装、冰场配套设施、造雪机、压雪车、滑雪板、冰刀鞋以及冰雪游乐设备等。据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各类冰雪装备企业13户,2023年1-9月份主营业务收入3417.36万元。”哈尔滨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冰说,该局会同道里区、平房区积极推进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建设工作,2022年8月,哈尔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揭牌,该产业园位于道里区经开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8亿元。园区重点引进和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大众冰雪运动装备制造、特色冰雪文化产品制造等冰雪装备企业。目前,已有三户企业进驻园区。
为助力哈尔滨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哈尔滨市将引进举办冬季铁人三项赛、芬澜雪动越野滑雪马拉松、速度滑冰马拉松、冰盘国际公开赛、全国雪地自行车公开赛、全国冰壶青少年锦标赛、全国男子冰球锦标赛等赛事等国际国内重大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出台《哈尔滨市支持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持续推动冬季全民健身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嗨起来。目前,哈尔滨市9个区建成了10个气膜馆,新建了31个室外智慧健身驿站、18个门球场、132块足球场地,年浇建遥居黑龙江省首位。在哈尔滨大剧院沿江段建成的公益中心冰场,占地3万平方米,方便市民就地就近健身。
作为冰雪之冠的明珠、奥运冠军之城,冰雪名城哈尔滨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最大限度发挥冰天雪地的资源优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冰城方案”,正振翅迎接冰雪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让白色冰雪成为冰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完)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夏宾)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在会上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同比增长82.5%,2027年将达到134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1.8%。
图说: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硬件市场(服务器)规模将从2022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47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3%。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从感知智能到生成式智能迈进,促进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显著拉动了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的增长。
“今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成为整个算力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这体现在不光是推动了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且是整体算力规模里面占据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核心算力。”IDC中国副总裁周震刚对记者说。
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2018-2022),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合肥、苏州、重庆等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可以看到,北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稳居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城市排名的前列,拥有大量的人才和成熟的企业,同时政策扶持也非常有力;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不断加速技术积累,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其他城市的排名有所波动,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加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
再看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评估排行榜中,北京依然位居首位,杭州和深圳分别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北京在大模型领域表现突出,聚集了大批大模型企业,推出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及应用产品,为中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提供强劲动力。此外,位居TOP10的城市还有上海,苏州,广州,济南,合肥、重庆和成都。
报告认为,整体来说,排名靠前的城市因具有更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稳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聚集,从而形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而排名相对靠后的城市依然保持着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热忱,不断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生成式AI对于中国、对于整个计算模式以及算力来说,今年都是彻底改变过去几年以来报告所呈现的格局。”周震刚直言,因为我们看到生成式AI的智能算力,完全超过通用算力。
周震刚称,一方面,中国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目前67%的中国企业已着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内的应用机会或开始“真金白银”投入。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各方正积极投入到智算中心的建设之中。
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智算中心,总建设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报告认为,随着大模型从基础研发走向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凸显。
大模型预训练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统一,而大模型在通往“从1到100”的应用和大规模落地过程中,还需不断面对算力、数据、效果、成本等多维度带来的挑战,标准化的全栈基础软件和工作流是支撑大模型基础研发和应用落地的核心环节。
总体来说,报告判断未来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第一,为多元化算力,提供更多无缝的兼容性适配,以应用为导向升级人工智能算力体系。第二,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做框架、模型、数据的垂直整合,支持人工智能能力在行业的落地;第三,降低人工智能开发门槛,推进低代码或智能辅助编程工具的发展,优化API接口性能;第四,推进数据维度的开源,实现数据的开源、开放,为全社会创造价值。(完)
联系人:十大正规足球外围app
手机:17398224402
电话:0857-96305184
邮箱:96305184@sogou.com
地址: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桂花乡